超声波,让成核更容易,粒度分布更窄!

    【前言】超声波仪器在液体中震动会产生“空穴”,会缩短体系“成核”的时间,进而产生更多晶核,导致最后的产品颗粒度变小,粒度分布更窄。

Ultrasound  causes cavitation  .... Cavitation effectively induces nucleation ... Ultrasound induces nucleation  leads to a shorter induction time . Sonocrystallization creates many more nuclei compared to seeding crystallization. Therefore, the final product consists of small crystals with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.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熬夜写文章的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 Bártová老师的《Controlled nucleation of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s an efficient tool to tune the properties of corticosteroid API》,介绍氟替卡松丙酸酯的结晶优化。

    氟替卡松丙酸酯是一种用于治疗哮喘和鼻炎等呼吸系统的药物,其结构式如下:

图片

研究过程:

滴加方式的考察(不加晶种)

    将产品溶于丙酮,配置成57g/L的溶液,以水为反溶剂,考察 正滴(水滴加到产品溶液中) 及 反滴(产品溶液滴加到水中)、滴加速度、滴加温度三个条件,对产品粒径、残留溶剂的影响。

图片

从上图可以看出:① 滴加方式相同时,滴加时间越长,颗粒度越大(过饱和度慢慢增加,避免爆发成核);

② 滴加方式相同时,滴加温度越高,颗粒度越大;

③ 反滴 较 正滴时,颗粒度要小(产品溶液加入到水中,瞬间饱和析出晶体)。

2. 加入晶种的硬性

    正滴的条件下,加入不同量的粉碎后的晶种(D90=3μm),观察对晶体粒径、残留溶剂的影响,如下图所示:

图片

    从上图可以看出,晶种加入量越多,产品颗粒度越小。这主要因为晶核增加了,体系中的过饱和度不足以支撑如此多的晶核生长,进而导致产品粒径下降。

3. 超声的影响

    5℃正滴的条件下,采用一边滴加一边超声的方式,观察对产品粒径、残留溶剂的影响,结果如下:

图片

    从上图可以看出,正滴超声不加晶种的情况下,产品的粒径也可以降低(D90从原来的100+μm下降到不足30μm),残留溶剂也下降(从原来的6000+ppm下降到最低的914ppm)。

    主要原因是:超声诱导了产品的成核,使成核更加容易(晶核多了,粒径自然会小)。同时,超声让晶体外观更加光滑,减少了溶剂“镶嵌”在其中的可能,如下图所示:

图片

     【小弟点评】本篇论文阐述的事情并不难理解,“反滴”的过饱和度大,粒径肯定会比“正滴”小;晶种加入得越多,导致晶核增加,肯定也会导致粒径变小。

    本文的亮点在于,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超声波诱导成核的机理。也许有的同学觉得,自己现有的车间(特别是洁净区)很难专门为结晶安装一台超声波设备。但在《没有“超声波”装置?龚老师让你“鼓泡”试试......》一文中就提到,可以通过往体系中鼓泡的方式,模拟超声波产生的“空穴”,来诱导产品成核。

   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